兔字丨随笔:对东方雨虹的粗浅理解(上)——定性与回顾
“五一”第一弹,来谈谈我对东方雨虹的粗浅认识。
文章拆成上下两篇,本想都整出来的,结果时间不够,没写完。
今晚发一篇,明儿发一篇:
对东方雨虹的粗浅理解(上)——定性与回顾
对东方雨虹的粗浅理解(下)——定量与估值
本来,东方雨虹是我用来讲解如何读招股说明书时随便下载的一个例子(因为前一天它正好发财报),结果在学习完之后,我隐约觉得好像捡到宝了。
这就是投资的乐趣之一,你总与好人(企业)不期而遇,而不用费心思在阿谀坏人(企业)身上。
东方雨虹是一家从事防水材料研制、销售和施工的防水系统服务商。主营业务是防水卷材(49.06%)、防水涂料(30.75%)和工程施工(12.61%)。
在过去,东方雨虹带给员工和投资者的回报都是惊人的:
辅一上市,东方雨虹便创造了数位亿万富翁,十数位千万富翁,更是通过广泛的股权激励让员工能够共享企业上市的好处,企业待遇在建筑行业内有口皆碑。
我们假设有一位工薪阶层的女士,在2008年9月10日,东方雨虹上市那天被忽悠着买了10万块钱的东方雨虹(假设20元,买了5000股),那么往后的日子里,她每年都能收到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的分红(累计超过15万元),并且持有的市值在14年内翻了68倍,达到了69万元,持有股数变为152998股。
如果她再懂一些投资知识,每年坚持分红再投入,则能有百倍收益。
你看,走正道,同样是又快又稳。
东方雨虹的亮眼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呢?
我们来思考片刻:
(由于在之前的“手把手教你读招股说明书”中已经说过,文章便默认读者知晓雨虹的基本常识)
虽然近来有各项尝试,东方雨虹的主营方向非常清晰:专注于防水材料。
上市14年,主营业务由7.12亿营收增长至319.34亿,今年(2022年)更是放言要突破400亿,主营业务结构几乎没有发生变化。
2008年时,主营业务也是防水卷材(60.01%)、防水涂料(25.61%)和工程施工(12.30%)。
防水是建筑领域极其细小的行业,东方雨虹是如何在主营业务不变的情况下,将防水业务做到300亿营收的呢?
直觉告诉我们,应该是走量,即高速扩张带来的营收,但我们需要证明一下。
很幸运,在东方雨虹的年报中,有披露“非金属矿物制品业”的产销和库存量,单位是“平方米”。它的主营大单品中,只有防水卷材是按照平方米计算的,因此我们假设雨虹生产的“非金属矿物制品业”就是防水卷材,计算得到平方米单价10.27元,凭常识(常识不够的可以去逛某宝)知道,大概是这个价。
因此我们得到“东方雨虹防水卷材收入与销售关系”表格——
由此发现,这些年来,雨虹的防水卷材是在不断降价的(今年有公告说卷材价格要上调10-20%,拭目以待),那么其高额的营收肯定来自量的增长。
为何东方雨虹能够获得如此大的“量”?
可能受益于我国广阔的基建空间、防水业务“大行业、小企业”的特性和防水在基建中的特殊地位。
首先是我国广阔的基建空间。
无疑,新世纪的前20年,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剧的20年,城市化带来的大量基建机会,喂饱了每一个建筑领域,从水泥到钢材到石膏板到防水,无一例外。
其次是防水业务本身的“小作坊”模式,导致行业集中度很低。
在农村盖过房子的同志们都知道,防水根本就是“伪概念”,南方的斜屋顶根本不做防水,即使是北方的平顶,也只是拿沾了沥青的麻布铺几层了事。
兔子曾走访河南河北的农村,很多屋顶的防水是直接铺的塑料布。
因此,一下雨锅碗瓢盆齐上阵接水成了许多人同年的回忆。提到老房子,很多同志立刻联想到“破败、斑驳和漏水”。
由于防水业务太简单,利润又不高,以致于许多长工都是自己做或在就近的小作坊买油毡铺上去,防水行业一直以来囿于当地,有很强的地域性限制。
雨虹通过抢先上市、快速融资、快速建厂来抢占市场,消灭当地小作坊,每年的财报都看得人惊心动魄(热血沸腾)。
不过即便如此,上市至今,东方雨虹的市占率不过堪堪20%,整个行业前5大企业(东方雨虹、科顺股份、北新建材、凯伦股份、三棵树)合计市占率不足35%,行业整合空间很大。
再有是防水在基建中的特殊位置。防水业务基建中的位置比较特殊。
一方面,它是小投入。
相比起动则成百上千万的建筑,不足万元的防水显得很“便宜”(换句话说,即使涨价,用户也不会很敏感),这也是为啥现在很多个人用户,指名要使用雨虹防水,因为即使是每平方米贵上10元、20元,也要确保自家房屋不漏水。
另一方面,它有大影响。
漏水绝对是致命的住房体验,特别是一些公共场景里,一处不断滴水的建筑,无论其他方面多好,也绝对是领导的“眼中钉”“肉中刺”。
基于此,也就不难理解,为啥To G/B项目中,许多企事业单位喜欢使用雨虹防水了:
公家的预算,私人的功绩,肯定是确保质量优先。哪怕是引入询价制度后的企事业单位,因为防水业务在整个建筑中占比非常小,也不至于为了满足询价而是使用杂牌防水——担不起漏水的责任。
我们来逐项拆解导致雨虹高速扩张的这三个因素的未来:
首先是城市化进程。
无疑,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将不可逆地减速。
新增建筑不可能在回到20年前,即使是公共基建提速也是如此。
关于基础建设的广阔前景,雨虹在自家财报中的自述“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的应用推广加速,为相关领域发展带来行业机遇”很到位(P50),比我自己查资料得到的数据更详细。
我们分场景看看。
1)基础设施建设(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)
虽然常识来看,我国任何经济下行的最终转嫁对象都是基础设施建设(毕竟金融工具粗糙),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,大型基建的空间确实有限。唯一值得期待的,恐怕只有地铁等新基建了,这一点和过去差不多。
我们的基建问题,在上层建筑上是缺动力——GDP不纳入晋升考核,但建筑终身追责;进而导致审批慢,做To G的工程,动不动就拖个三年五载,资金链容易崩;经济基础是缺资金——城投模式的利弊可以详见《置身事内》,不多谈。
这些问题不解决(但又都极难解决),谈高增速便是自欺欺人。
2)城镇化发展
这个没有太大的增长点,主要集中在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上,比较玄学,忽略不计。
3)乡村振兴
随着去年(2021年)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的颁布,乡村振兴进度明显提速,可能是新的发展点,但今后一段时间的建设重点更趋向于精神文明建设,基建至多和当前增速一致。
而且雨虹的下沉速度还不够快,且其“民建集团”的利润贡献也不明显(有点像三五年前系列酒之余茅台),并不会带来太多的增量。
4)老旧小区改造
老旧小区改造也是“十四五”期间值得期待的重头戏。
但是,据2019年披露,全国老旧小区约有17万个(但公布涉及改造小区有21.9万个),这三年间已陆续完成11.5万个,只有约1-2年的空间(5.5-10.4万个)。
5)装配式建筑
纯噱头,无视之。
综合来看,依靠城市化进程提供的基建增量显然有限,但疫情当下,经济下行,似乎也无法做出基建减速的判断?因此对此项我趋向于保持当前、略大一丁点儿。
其次,防水行业的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升吗?
这个似乎是业界的一致性预判——随着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各地对防水材料日趋严格的标准,行业集中度进展速度会加快。
根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的统计,2021年中国规模以上防水企业数量达839家,较2020年增加了116家,同比增长16.04%;主营业务收入达1261.59亿元,较2020年增加了174.6亿元,同比增长16.06%
东方雨虹的319.34亿占其中25%,较市占率溢出5%,这部分主要是品牌溢价、次要是规模以下(营收2000万元以下未统计造成的口径差)。
对比美国的防水行业:
美国屋面防水市场高度集中,CR3接近60%。2020年美国前三大屋面防水制造商盖福(GAF)、卡莱尔(Carlisle)、凡士通(Firestone)市占率合计接近60%。
其中 Carlisle和Firestone专注于商业单层屋面,两者在单层屋面防水的市占率分别为40% 和23%。
而GAF住宅屋面领先优势明显,同时在商业屋面也有一定规模,因此整体屋面防水市占率第一。
2021年Carlisle收购Henry后或将超越GAF成为全美第一。
美国防水行业目前“两超一强”格局已然长期稳固,而我们“一超多强”的格局也很清晰,综合来看,雨虹达到40%市占率是可以期待的“故事”。
即使防水领域进入存量博弈阶段,40%的市占率也代表着在无穷远的未来至少有520亿左右的营收(1300*0.4),这是清晰可见的。
最后是防水在建筑业的特殊位置。
从成本角度而言,建筑防水占建筑总成本的比例一般与建筑体积负相关,一般民用建筑约为1.2~2%,公用建筑约为0.6~1%,越是大型建筑,防水成本占比便越小。
在今后的基建中,受工程质量和品质需求,防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,占总价1-2%的东西,却十分明显地影响工程质量,那么越是重要的工程,在这个方向上就越不会减免。
因此即使品牌防水材料比杂牌贵一些,也不能阻止人们使用品牌防水。
以上原因,也是我在阅读了雨虹的财报后眼前一亮的主要原因:
便宜(可能是房地产大周期下行迷惑了“市场先生”的眼睛)、整体经济不好(刺激经济的最好手段就是基建,随便戴啥帽子“新基建、乡村振兴”,反正就是基建)、产业集中度不高(经济不好干掉一波小企业、擅长融资的管理层在疯狂扩张,抢市占率),属于不错的机会。
注:仅做经验分享,不是投资推荐,本人持有、但未来72小时内不打算卖出东方雨虹。
(转载请注明出处,商用请联系本人。我胆小,我害怕~)
留 言 处 👇